哮 喘的物理机制与..方法探索
唐宾、孙安
恒道脊柱病研究院,联系电话:139 1990 9338
摘要
哮 喘是一种威胁到病人生命、易于复发且无法治愈的肺支气管感染的慢性疾病。目前尚不明确其病理机制。在大量的临床..中,我们发现..是由于患者的胸1~4椎物理错位压迫心肺部交感神经,使其不能正常工作,导致β2受体不能正常工作引起的。恢复肺部交感神经的正常功能是治愈..的正确方法。恒道脊柱病研究院在实践中,通过纠正错位椎骨复位物理方法....后,..症状立刻减轻或者消失者达90%,仅需一次就治愈的达12.9%,需三次治愈的61.9%,需三次以上治愈者为22.2%,..无效者3.1%,总有效治愈率96.9%。跟踪..效果发现:愈后一年内未发作者82.5%,重新发作并再次治愈者10.3%,有轻微发作并再次治愈者4.1%。因此,通过物理方法使错位椎骨复位是治愈..的有效手段之一。
1. 引言
哮 喘是一种难以根治、易于复发的慢性肺气管疾病【1,2】,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顽疾。对于其病理机制,现在尚不确定【3,4】。目前在中国约有3000万患者【5】,世界患者达1.55亿【6】。在美国,每年死于..的人数约为5000,花费于....的费用每年近130亿美元【7】。1999统计,德国和英国用于....的费用分别是30亿美元和 16亿美元【6】。其诱发元素有外界和内部的【8,9,10,11】, 例如: 食物过敏、呼吸性过敏、呼吸道感染、环境变化、药物、运动、过度劳累等等。有人研究证明..与遗传元素有关,但不能确定具体与遗传的具体关系【12,13】。目前有很多药物可以控制..,但不能.终治愈【14,15,16】。通过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也可以有效控制..,例如练习瑜伽,可以改善病症,但不能根除..【17,18】。
恒道脊柱病研究院院长唐宾在临床..中发现,..的真正病因是由于患者的胸1~4椎体有物理向后或侧弯错位引起的。对患者胸椎进行矫正复位..后,有效率达97%,一年内跟踪治愈并无复发者达82.5%。
2. 事实
恒道脊柱病研究院院长唐宾在对..患者的体征检查中发现,95%的患者的1~4胸椎有不同程度物理向后或左错位现象。调研发现, 1~4胸椎有物理右错位者,无..症状。用手指触摸发现椎体有物理左错位的患者中,只有20%左右的患者能够从X-射线透视片上发现椎体移位现象(见图2)。
(A)
(B)
图1. 从背部看,胸椎1~4左错位示意图。(A)正常的胸椎;(B)左错位的胸椎。这里“C”代表颈椎;“T”代表胸椎;“ L”代表腰椎。
图2. 一患者的正面X-射线透视图。该患者为40岁女性。开始..发病时为16岁。后每当过度劳累,惊吓,或闻到强烈刺激的气味,症状都会发作。每年重度发作3~5次。..诊断为过敏性..。患者于2009年8月因过度劳累,同月17日又因受到惊吓症状再次发作。对胸椎进行手诊检查时,发现患者第1~4胸椎有向左侧弯的问题。拍片后对其进行手法复位..。..后症状当场缓解,配合中药舒筋活络,....。第二天症状消失。后两周继续用正骨手法对胸椎进行定位..。随访至今,上述症状未再发作。
从2007年起,我们跟踪..了约200例患者,其中女性患者125例,男性75例。年龄从7到82岁,其中以24到75岁的患者为多。病史.长者为45年,.短者2年,其中病史在18到45年居多,占70%。..诊断为过敏性..患者占80%,本组病例65%患者发病与气味,气候有关,25%的患者对气味,气候没有明显反应。35%的患者..的发作多在劳累,情绪激动时。25%的患者发病时无明显征兆,大多在午夜或凌晨会有..发作,10%的患者有..持续症状,长期不能从事工作和劳动。
我们对所有的..患者都采用正骨矫形复位法。对1~4胸椎体进行矫正复位..,对相应的腧穴进行点按,针灸,推宫过血,配合中药宣肺通络,....化淤。对于体征检查中有胸椎移位变形的患者在对其进行胸椎矫正复位..中,大部分患者会有椎体复位时的响声和患者自己感觉到椎体移动。对患者..后,当时有..症状减轻或者消失者达90%。200例病人中,由于自我感觉..效果不佳,放弃..者6人。参与..的194人,仅需一次就治愈的达12.9%(25人),需三次治愈的61.9%(120人),需三次以上治愈者为22.2%(43人),..无效者3.1%(6人),总有效治愈率96.9%。跟踪..效果发现:愈后一年内未复发者82.5%(160人),复发并重新治愈者10.3%(20人),有轻度复发并重新治愈者4.1%(8人)。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对3.1%的患者无效。
根据以上事实判断,胸1,2,3,4椎体向后和侧弯错位的物理机制移位是..的病因,通过物理方法使错位椎骨复位是治愈..的有效手段之一。
3. 病理分析
图3. 自主神经系统与脊椎。红色为交感神经,蓝色为副交感神经【19,20】。
从自主神经系统与脊椎图我们发现,控制心肺部支气管的所有交感神经来自第1~4胸椎(自见图3)。由于交感神经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是激动β2受体,对小支气管抑制其平滑肌的活动,从而使小支气管扩大,空气出入畅通,因此,一旦胸椎1~4发生物理错位,将影响肺交感神经工作,从而导致β2受体不能正常工作,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气道变窄,呼吸不通畅,..症状出现。
由于..是肺部交感神经不能正常工作引起的,因此在..疾病早期,对于肺部在肉眼观察解剖学上很少器质性改变。随着..的时间增长,由于肺的应激反应,咳嗽等物理压迫支气管表面,导致气道发炎。在肺部解剖学上逐渐明显,肉眼可以见肺过度充气及肺气肿,肺柔软疏松,可合并有肺大泡。支气管及细支气管内含有粘稠痰液及粘液栓。支气管壁增厚、粘膜肿胀充血形成皱襞,粘液栓塞局部可发现肺不张等现象。
在胸椎错位压迫肺交感神经的患者中,有些压迫严重,表现为长期..;有些压迫不严重,平时无..症状,但一旦受外在或者内在因素激发,使得交感神经压迫变得严重,..出现。肺部发炎是..的果,而不是因,因此肺部..药对..效果不大。β2受体激动剂的作用就是替代交感神经的作用:激动β2受体,其通过兴奋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膜表面,从而舒张气道平滑肌、减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及其介质的释放、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气道上皮纤毛的摆动等缓解..症状。该类药只治标不治根,.终不能根治..。
4. 讨论
胸椎1~4处有4对交感神经,左右各四枝。胸椎向左或向后错位,将压迫左侧的四枝交感神经,患者出现..症状。向右错位,将压迫右边的四枝交感神经,患者没有..症状,也没有发现其它病症。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左边四枝交感神经控制肺部的小支气管,交感神经有可能是不对称分布的,或者我们尚不能确定右边四枝交感神经的具体控制部位,其功能有待研究。
另外,胸椎1~4处的4对交感神经也是心脏的一部分交感神经。由此,如果这些交感神经受到压迫,心脏也可能不正常。事实上的确如此,很多..患者也有或轻或重的心脏病。
以上可知,..是由于胸1~4椎体物理错位压迫肺部交感神经,使其不能正常工作引起的。通过物理方法纠正错位的胸椎,使肺部交感神经正常工作是治愈..的正确方案。目前,通过错位椎体复位物理方法....的有效率达97%。其它3%患者..无效,有可能..的病因还有别的因素。另外,治愈后反复复发率为3%,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物理复位法对其..有效,但不能.终治愈的原因。有可能与患者的工作生活习惯有关系,椎骨复位后又易于错位。
5. 结论
我们认为..是由于胸1~4椎体物理错位压迫肺部交感神经,使其不能正常工作,从而导致β2受体不能正常工作,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气道变窄,呼吸不通畅,出现..症状。使肺部交感神经正常工作是治愈..的正确方法。在实践中,通过错位椎骨复位物理方法....是目前治愈..的有效手段之一。
自从恒道脊柱病研究院于2012年成立以来,对民间正骨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挖掘工作,并通过不断改进与实践,与当代中西医骨科技术相结合,探索,创新出一套适用于当前社会的正骨技术。我们也研究了脊柱与脊髓神经,脊髓神经与脏腑器官,四肢百骸的关联及互相的作用和影响。目前整理出了一套..病的整体诊疗方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达到了非常高的治愈率。该正骨技术对于各类颈椎病,腰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颈肩腰腿疼等疾病运用恒道整体正骨技术治愈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作者介绍:
唐宾,恒道脊柱病研究院院长,中医师。1998年 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2000年创办回生堂中医诊所;2008年任慈和堂..疼痛科主任;2011年创办兰州恒道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任董事长;2012年创建恒道脊柱病研究院,任院长。2014年受聘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服务系特聘..。2018年先后为北京大学体育部师生和北京外研社教职工做脊柱健康讲座及调理;2019年 成立北京恒道脊柱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唐宾通过多年研究脊柱与健康的关系,脊髓神经对脏腑功能的影响,以及颈椎病与心脑疾病的关系,发现颈椎压迫是导致脑梗、脑萎缩、帕金森、美尼尔、老年痴呆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发现腰椎神经根受压会导致痛经、不孕不育、性功能障碍等病症。为了治愈与脊椎相关的疾病,创建了一套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正骨技术。目前,通过该正骨技术..各类颈、腰椎疾病,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肩周炎,膝关节疼痛以及椎源性..,心脏病等,治愈率可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二十年间已为上万例患者解除了病痛。由于其手到病除的疗效效果,唐宾大夫被广称“神手”。
参考资料:
【1】 李江玲,“支气管..的病因分析及护理(Causative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asthma and their nursing care)”,护理研究,18 (2004), 876.
【2】 J. Nyce and W. Metzger, Nature, Vol.385 (1997) 721.
【3】 J. Venegas, T. Winkler, G. Musch, M. Melo, D. Layfield, N. Tgavalekos, A. Fischman, R. Callahan, G. Bellani1, and R. Harris, Nature, Vol. 434 (2005) 777.
【4】 U. Frey, T. Brodbeck, A. Majumdar, D. Taylor, G. Town, M. Silverman, and B. Suki, Nature, Vol. 438 (2005) 667.
【5】 张红艳,“..防止中存在的问题”,中华中西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 Western Medicine ), 卷8(2007), 413 。
【6】 W. Cookson, Nature, Vol.402 (1999) B5.
【7】 E-medicinehealth, http://www.emedicinehealth.com.
【8】 P. Holt, C. Macaubas, P. Stumbles, and P. Sly, Nature, Vol.402 (1999) B12.
【9】 S. Holgate, Nature, Vol.402 (1999) B2.
【10】 S. Agarkhedkar, H. Bapat, and B. Bapat, Indian Pediatrics, Vol.42 (2005) 362.
【11】 B. Sánchez-Lerma, F. Morales-Chirivella, I. Peñuelas, C. Blanco Guerra, F. Mesa Lugo, I. Aguinaga-Ontoso, and F. Guillén-Grima, J. Investig. Allergol. Clin. Immunol. Vol. 19(2009), 383。
【12】 M. Moffatt, et al. Nature, Vol.448 (2007) 470.
【13】 J. Nyce and W. Metzger, Nature, Vol.390 (1997) 424.
【14】 王阳顺,陈娜和梁仁,“磷酸二酯酶同工酶——....的新靶点”,医学综述(Medical Recapitulate), 卷8(2002),520。
【15】 A. Humbles, B. Lu, C. Nilsson, C. Lilly, E. Israel, Y. Fujiwara, N. Gerard, and C. Gerard, Nature, Vol.406 (2000) 998.
【16】 A. Abbott, Nature, Vol.432 (2004) 7.
【17】 D. Mor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Yoga Therapy, 17(2007), 81。
【18】 I. Shaw, B. Shaw, and O. Krasilshchikov, ISN Bulletin, 1 (2008), 1。